![]() |
主要用途 | 營養強化劑 |
CAS | 50-81-7 |
型號 | 食品級 |
包裝規格 | 1*25 |
外觀 | 白色結晶粉末 |
保質期 | 二年 |
有效物質含量 | 99% |
主要營養成分 | 維生素C |
含量 | 99% |
是否進口 | 否 |
維生素C,又稱維他命C,是一種多羥基化合物,化學式為C6H8O6。結構類似葡萄糖,其分子中第2及第3位上兩個相鄰的烯醇式羥基極易解離而釋出H+,故具有酸的性質,又稱抗壞血酸。維生素C 具有很強的還原性,很容易被氧化成脫氫維生素C,但其反應是可逆的,并且抗壞血酸和脫氫抗壞血酸具有同樣的生理功能,但脫氫抗壞血酸若繼續氧化,生成二酮古樂糖酸,則反應不可逆而完全失去生理效能。
性狀
維生素C為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味酸,久置色漸變微黃。在水中易溶,呈酸性,在乙醇中略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不溶。 [3]
酸性
維生素C分子結構中具有烯二醇結構,C2-OH由于受共軛效應影響,酸性極弱(pK2=11.57),C3-OH酸性則較強(pK1=4.17),故維生素一般表現為一元酸,可與碳酸氫鈉作用呈鈉鹽。 [3]
旋光性
維生素C分子結構中含有2個手性碳原子,因而具有旋光性。依法測定(ChP2015通則0621),含本品0.10g/mL的水溶液的比旋度為+20.50°~+21.50°。 [3]
還原性
分子結構中的烯二醇基具有極強的還原性,易被氧化成二酮基而成為去氫抗壞血酸,去氫抗壞血酸在堿性溶液或強酸性溶液中可進一步水解生成二酮古洛糖酸而失去活性。 [3]
水解性
維生素C和碳酸鈉作用可生成單鈉鹽,不致發生水解,因雙鍵使內酯環變得穩定,但在強堿溶液中,內酯環可水解,生成酮酸鹽。 [3]
糖類的性質
維生素C的結構與糖相似,因而具有糖類性質的反應。 [3]
紫外吸收
維生素C分子中具有共軛雙鍵,其稀鹽酸溶液在243nm處有*吸收,若在中性或堿性條件下,則紅移至265nm。 [3]
藥物作用
維生素C為抗體及膠原形成,組織修補(包括某些氧化還原作用),苯丙氨酸、酪氨酸、葉酸的代謝,鐵、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脂肪、蛋白質的合成,維持免疫功能,羥化5-羥色胺,保持血管的完整,促進非血紅素鐵吸收等所必需,同時維生素C還具備有抗氧化,抗自由基,抑制酪氨酸酶的形成,從而達到美白,淡斑的功效。 [2]
在人體內,維生素C是高效抗氧化劑,用來減輕抗壞血酸過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sch的氧化應激(oxidative stress)。 還有許多重要的生物合成過程中也需要維生素C參與作用。 [2]
由于大多數哺乳動物都能靠肝臟來合成維生素C,所以并不存在缺乏的問題;但是人類、靈長類、土撥鼠等少數動物卻不能自身合成,必須通過食物、藥物等攝取。 [2]
維生素C可以是氧化型,又可以是還原型存在于體內,所以可作為供氫體,又可作為受氫體,在體內氧化還原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2]
促進抗體形成。高濃度的維生素C有助于食物蛋白質中的胱氨酸還原為半胱氨酸,進而合成抗體。 [2]
促進鐵的吸收。維生素C能使難以吸收的三價鐵還原為易于吸收的二價鐵,從而促進了鐵的吸收。此外,還能使亞鐵絡合酶等的巰基處于活性狀態,以便有效地發揮作用,故維生素C是治療貧血的重要輔助藥物。 [2]
促進四氫葉酸形成。維生素C能促進葉酸還原為四氫葉酸后發揮作用,故對巨幼紅細胞性貧血也有一定療效。 [2]
維持巰基酶的活性。 [2]
解毒。體內補充大量的維生素C后,可以緩解鉛、汞、鎘、砷等重金屬對機體的毒害作用。 [2]
預防癌癥。許多研究證明維生素C可以阻斷致癌物N-亞硝基化合物合成,預防癌癥。 [2]
清除自由基。維生素C可通過逐級供給電子而轉變為半脫氫抗壞血酸和脫氫抗壞血酸的過程清除體內超負氧離子(O2-)、羥自由基(OH-)、有機自由基(R-)和有機過氧基(ROO-)等自由基;使生育酚自由基重新還原成生育酚,反應生成的抗壞血酸自由基在一定條件下又可被NADH2的體系酶作用下還原為抗壞血酸。 [2]